在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学习、卓越就是创新”正成为成千上万中小企业的新趋势。一批掌握先进技术的科研人员不再只是沉浸在实验室里,而是在实体经济向“智能化”升级的同时,洞察商机,“出海”成立公司,实现科研成果的商业化转化制造业、金融业作为经济的血液,也应该在服务实体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寻求业务创新和突破。尽管风险投资等股权融资被视为初创企业融资的合适渠道,但银行信贷在解决初创企业日常资金周转的“近乎饥渴”问题方面仍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传统的贷款审批、大额抵押、财务报表等方式无法有效地评价企业的技术成果,这已成为制约科技企业获得资金的一大症结。
探索“专业化、专项化”的新方法企业信用
百特源生物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是一家专注于多生物识别等领域的高科技企业,提供DNA检测技术和产品研发生产。2017年首次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并于2021年在北京获得“专业和特殊新”中小企业认定。
由于填补了国内细分市场的技术空白,自2019年以来,公司收入每年都有显著增长。从2019年的800万元营业收入到2021年的1亿元营业收入,公司设定了2022年的2亿元营业目标。
但是,收入的增加不能完全满足公司的日常资本需求。据百特元财务总监介绍,公司的订单通常有一个会计期间,公司需要提前预支部分启动资金。随着业务规模越来越大,对公司现金流量的测试也越来越大。建行北京分行通过内部“技术流”评级体系为公司提供信用贷款支持,取消了企业抵押和质押资产的要求。目前,公司在建行“技术流”评级中排名T6,信用等级500万元。
据建行相关负责人介绍,“技术流”科技企业创新能力评价体系于2017年在建行广东省分行试点。这是中国首次将企业科技创新要素纳入商业银行评价体系,打破了金融机构只关注“资本流动”信用的困境。基于“看专利不看砖头”的理念,评估体系围绕知识产权大数据构建了一套包括5个类别和10多个量化指标的评估标准,并根据可持续创新能力的强弱将企业划分为10个等级t1-t10,提供差异化的信用增级支持。
“此后,随着公司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被认定为广东省零排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70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该公司在建行“技术流”评估体系中的级别也已提升至T4,向该公司提供的财务支持已增加至1亿元。”张恒说。
技术和财务帮助知识产权“信贷“
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有竞争力的企业是高质量发展的微观基础。大量民营企业希望向“专业化、创新化”的方向发展。未来,相当一部分企业将成为拥有丰富知识产权的“智慧型”企业。
然而,风险控制仍然是银行业永恒的主题。科技型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背后是企业创新能力参差不齐。特别是科技型企业,行业广泛,专业性强。信贷人员无法看到和了解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市场前景,但很容易造成“惜贷”。
技术金融成为解决上述痛点的关键力量。建行通过建立大数据和对高科技企业进行量化、自动化评估,将“硬技术”与“弱高科技”区分开来,以知识产权为基础数据,逐步探索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的准确写照,收集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数据,实现“诚信”和“数字化”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知识产权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此外,将知识产权的应用扩大到“专特新”中小企业的信用,也离不开知识产权评估和流通体系的完善。华南地区一位从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银行家曾告诉记者,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仍面临两个突出问题:评估难和流通难。一方面,目前市场对知识产权的评估方法很多,整个市场没有统一的标准认可,容易让企业觉得自己的专利在同行中有价值,但外部评估师的评估不高。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产权通常侧重于细分领域,行业可能了解其真实价值,但受众毕竟是狭隘的,这并不意味着整个市场了解并认可其价值,这很容易使知识产权交易难以流通。一旦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不良,银行也难以在短期内实现质押知识产权弥补损失。
今年6月,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银监会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惠及园区企业行动计划(2021-2023)》,明确探索了风险补偿的前置模式。融资不良的,先按比例分配赔偿金,待质押财产处置完毕后进行清算;推动银行业金融机构善用分拆信贷计划,优化不良率评估等监管政策;联合银行业金融机构探索知识产权处置和流通的有效途径和可行模式,通过集中拍卖和第三方收存,将短期处置转化为长期知识产权运作,从而在更大程度上实现知识产权的价值。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