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支持力度,稳步优化信贷结构,这是2021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答卷。
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普惠小额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2021年以来,多家银行业金融机构为科技创新企业量身定制服务方案,科技产业成为重点支持方向。
以上成绩的取得,离不开机制创新。2021年,中国将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在长、中、短期保持合理充足的流动性和供需平衡。其中,新增3000亿元用于小额再融资,两项直接货币政策工具继续实施并适当延期;打造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专项再融资,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
近日召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工作会议提出,下一步,要精准加大重点领域金融支持力度。一是实施普惠小额贷款支持工具改造和普惠微型企业信用贷款支持计划;二是不断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三是正确认识和把握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加强绿色金融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全力支持帮助企业纾困。
小微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关注。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市场主体需要另一只手来恢复活力,增强活力。要进一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引导银行扩大信用贷款,不断增加首贷户数量,推进以贷还贷,让更多资金流向中小企业、个体工商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持续受疫情影响的行业和企业给予针对性支持。
2021年3月,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位于江西省赣州市石城县的雄达安百里公司突然遇到困难,销售锐减,资金周转紧张。“在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的配合下,公司很快获得了415万元的授信,经营状况逐渐好转。它还在福建、湖南和广东开拓了新市场。”该公司负责人曾林凡说。
增量降价,这是中小企业信用救济的思路之一。因此,2021年9月,根据国务院常务会议安排,央行新增3000亿元小额再融资额度,计划在2021年剩余4个月以优惠利率分配给符合条件的地方法人银行,支持其增加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贷款,引导小微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此外,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多次要求银行业帮助企业复工复产,为外贸企业开通绿色通道,在授信审批、业务受理、拨付放款等方面配置专属信贷资源。
目前,各种政策的导向作用已经显现。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11月末,普惠小额贷款余额18.9万亿元,同比增长26.4%;2021年前10个月贷款成本持续下降,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年化利率为5.7%,较年初下降0.17个百分点。
“下一步,要在进一步提升普惠金融系列措施成效的基础上,不断提升普惠金融服务水平。一要完善‘敢贷、愿贷’的工作机制,二要提升‘能贷、能贷’的服务能力。”中国工商银行行长廖林表示,要把普惠金融作为“保就业、保民生”的重要着力点,以数字普惠为主攻方向,加快产品、流程、管理工具的创新应用,提高融资服务的便捷性、准确性和直接性。
柔性服务技术创新
当前,科技创新既是发展问题,也是生存问题。2021年,多个部门先后发文,要求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激发一大批“专精特新”企业涌现。
为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体系,2021年,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关于支持银行业和保险业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分别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个方面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一方面,间接融资应探索科技信贷服务新模式,鼓励更灵活的利率定价和利息偿还。截至目前,工行、浦发银行、中信银行、北京银行等。已全部推出中小企业专属信贷产品,并表示科技产业将是重点支持方向。
“为解决科技企业R&D投资大、融资活动频繁的痛点,我们完善了信贷理念,拓宽了还款来源,不再局限于收益资金、抵押物等传统还款来源,增加了融资现金流作为还款来源,使信贷产品更符合科技企业股权融资规则。”工行北京分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一方面,《意见》提出,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要统筹互补,积极支持科技企业直接融资。例如,在遵守法律法规、风险可控、自愿经营的前提下,支持商业银行、保险机构、信托公司等风险投资基金、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等投资型子公司。,为科技企业发展提供股权融资。
2021年11月15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正式开市,为“债权加股权”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契机。首批上市的11家北京企业主要集中在生物医药、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领域。,具有“专精特新”的企业占70%以上。
在上述企业中,三元基因是工商银行北京分行7年的“老朋友”。在上市之前,该行已经部署了一个专家团队,长期跟踪研究企业的融资需求。“金融服务科技企业要立足更早更好地服务,要有全周期思维。”上述银行负责人表示,目前,工行总行已与全国股转公司、北京证券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工行北京分行将以此为契机,继续大力支持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后备企业发展,助力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
创新推动绿色发展。
2021年,为落实“二氧化碳排放达峰、碳中和”重要决策部署,金融系统将持续完善金融支持政策,提升绿色低碳和循环经济发展服务水平。
截至2021年三季度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达14.78万亿元,同比增长27.9%,高于各项贷款增速16.5个百分点。其中,直接和间接碳减排效益项目贷款分别为6.98万亿元和2.91万亿元,占绿色贷款的66.9%。
绿色信贷的发展离不开应用场景。2021年8月,浙江省衢州市印发《关于构建财政支持碳账户体系的指导意见》。立足工业、农业、能源、建筑、交通、居民个人等六大领域,首笔500万元“工业碳账户企业申请贷款”现已落地,资金用于企业“碳回收”项目建设。
“为配合上述试点,丰富工业碳账户应用场景,浙商银行专门设计了‘碳易贷’业务,为企业在节能、减碳、减排等技术改造及配套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专项融资支持。”浙商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同时,该行在授信过程中嵌入碳排放信息,并作为决策参考;在贷后管理中,将企业碳排放变化作为重点关注指标,并据此对贷款进行差异化定价和利率优惠,引导企业更好地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绿色信贷的发展也离不开低成本资金的推动。需要注意的是,很多绿色项目投资周期长,回报率不确定,部分金融机构对其商业可持续性表示担忧。
为解决上述担忧,煽动更多社会资金推动碳减排,央行于2021年11月正式推出“碳减排支持工具”。央行作为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其向金融机构提供低成本资金,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无差别地向碳减排重点领域各类企业提供碳减排贷款。贷款利率应大致等于同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
央行相关负责人表示,碳减排的配套工具是“加法”,利用增量资金支持清洁能源等重点领域的投资建设,从而增加整体能源供给能力。下一步,金融机构要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支持,助力国家能源安全供应和绿色低碳转型。
发表评论
发表评论: